最高人民法院宣布颁布《关于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根据司法解释,今后,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可以在与公共机构发生人事争议后直接诉诸法院。
该解释明确规定,《劳动法》的规定适用于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解雇和履行雇用合同而产生的争议。当事人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受理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强制执行。
解决一个基本问题
左律师介绍,事业单位职工权益受到侵害后,没有有效的救济途径。《劳动法》最初,只解决了“劳动争议”。调整后的群体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单位形成劳动就业关系的内部人员。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他们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有效的仲裁结果或判决具有法律效力。一方不执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但是,干部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关系不在此范围之内。干部与政府机关和机构之间的争议称为“人事争议”,由国家人事部下属的人事仲裁委员会和地方人事局解决。但是,人事仲裁委员会的裁决结果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裁决意义不大。司法解释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不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申诉、监督和纠正人事争议就难以真正维护司法公正的问题。
产生两个变化
首先,人事仲裁委员会将会有很大的变化。人事仲裁委员会将改变原来“两难”的尴尬局面,开始发挥其应有的实际作用。在过去,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法律上是不可执行的,因此不能向法院申请执行。据了解,由于上述原因,仲裁委员会成立后所涉及的案件数量非常少,甚至一般都不愿意接受基于不同理由或没有相关法律程序的案件申请。可以预计,由于司法解释的出台,涉案的人事仲裁委员会数量将成倍增加,人事仲裁委员会将进入快速规范发展阶段。
第二,人事仲裁由原来的“一个终审判决”改为“一个终审判决和两个终审判决”。过去,《劳动法》适用于与公共机构有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而干部身份争议只能通过人事仲裁委员会解决,最终决定为最终决定。法院不能干预监督和纠正错误。因此,过去许多与单位发生人事纠纷的干部只能向上级单位寻求行政解决办法。
然而,在实际案例中,往往难以确保公平待遇,因为该单位属于同一行政系统。现在这个司法解释把仲裁和司法联系起来,实行《劳动法》“一审两审”,这样法院不仅能执行有效的裁决,而且能监督和纠正仲裁机构的错误。精华阅读:劳动仲裁流程详解
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中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点击阅读
邵阳法律咨询律师事务所(www.tieqiaolawyer.com/falvzixun)提供邵阳市法律咨询24小时在线免费咨询
农村宅基地纠纷解决途径有哪些呢?
2025/4/3 61征收补偿"一把尺子量到底"!量你家的这把尺子,刻度清晰吗?
2025/4/3 53聚焦党的二十大 | 炜衡律师事务所党委坚持“三度” 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细走实
2025/4/3 48·【国家立法动态】《机动车登记规定》实施10天平稳顺利 小客车登记全国“一…
2025/4/3 57股票质押的债权止损必知4要点
2025/4/3 57教育培训合同如何约定避免歧义——蒋某某与某教育培训中心教育培训合同纠
2025/4/3 51木垒县法院:牢记使命永不放弃,十年积压案件终于审
2025/4/3 58民间借贷纠纷应怎样认定处理
2025/4/3 66发明专利申请优先审查管理办法
2025/4/3 49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应在什么时间内请求撤销?
2025/4/3 53基本建设财务规则
2025/4/3 56出席《郭翔教授八十寿辰暨学术思想与学术活动座谈会》
2025/4/3 48圣运简讯:诉讼胜山西省运城市国土资源局
2025/4/3 49德恒发布《中国反垄断法》7月期
2025/4/3 57